近日,华盛顿,泽连斯基抵达美国,行程排得很满。接机环节很克制,现场没有太多仪式感,他直接进城赶会。外界把焦点放在“战斧”三个字上,然后把这次访问的意义全压在一款导弹上。这样看当然抓人,但容易偏题。
先说接待。公开画面能看到,乌方团队下机后快步上车,美方没有铺张。然后网络上就出现了“被冷落”的说法。正常讲,战时访问多半务实安排,不是每次都敲锣打鼓。可政治传播讲画面,少了排面,就难免被放大解读。
接着说“战斧”。多家美国媒体引述官员称,美方目前不考虑把“战斧”给乌克兰,重点仍是防空、炮弹和一定数量的ATACMS。白宫公开文件里,也没出现“战斧”这行字。因为这个,所谓“摆在桌上”的说法,更像是气氛话。
“战斧”服役几十年没错,射程远,平时从军舰、潜艇打出去。要给乌克兰,首先得有合适的发射平台,然后还牵涉到产能和排期。地面发射的改装不是一两个月能搞定。结果就是,技术门槛和时间成本都不低。
同样要说清的还有来源。到现在,五角大楼和白宫的对外通告,没有把“战斧”写进任何对乌清单。媒体的匿名消息可以参考,但不能当铁证。这一项当前更像传闻,而不是方案。
另外,有人把这事和美俄沟通绑在一起。事实是,5月16日,美国防长奥斯汀和俄罗斯防长贝洛乌索夫通了电话,主题是沟通风险、保持联络。类似通话这两年有过几次,用来管控擦枪走火。同样重要的是,白宫没有公开承诺“考虑莫斯科意见”这种表述。
战场不等人。俄军持续打乌克兰的能源和军工目标,克里维里赫今年多次挨打。6月至9月,乌方通报过当地设施受损、有人伤亡。因为这个,电网修复一会儿推进、一会儿又被打断,老百姓的用电就受影响。
泽连斯基公开多次说,能源系统几乎每天挨打,修得快,打得也快。听上去很直白,但确实是现场情况。进入秋冬,这种压力会更大。他此行强调防空,不只是为前线,也为全国供电。
再看美国援助的大框。4月国会通过补充拨款后,拜登政府多次追加防空拦截弹、炮弹,并在秋季扩大了ATACMS供应。这套做法就是先保“续航”,让前线别断粮。才是讨论更远的打击工具。
欧洲也在往里填。丹麦、荷兰推进F-16培训和交付,英国、德国继续凑防空和维修能力。还有,法国、意大利在协调SAMP/T的弹。这些都重要,但短期很难替代一枚远程巡航弹带来的打后方能力。
产能也是拦路虎。美国海军和盟友的“战斧”订单排得很满,日本的采购要到2025年后才能到货。同样的道理,海马斯、爱国者的弹也得排队。就算今天拍板,也不是明天就能发货。
回到接待的“冷”“热”。美方这次节奏低调,国会里对新一轮大额授权还要吵,选举年的后遗症也没散。在这种情况下,乌方想要的“大件”很难一次拿到。眼下更现实的是拦截弹、炮弹、电网设备这类“能马上用”的东西。
俄军不会因为美乌在谈就停手。前线照样打,纵深照样袭。乌方为什么急着要更远的打击工具,原因也很直接:没有它,俄方后方压力不够,前线压力就回到自己身上。这是一环扣一环的事。
还有一个层面是沟通。美俄保持热线,目的就是防止误判;美乌的要价单,需要不停校准。华盛顿要在“支持乌克兰”和“控制升级”之间找平衡。基辅要在“争取大件”和“先保过冬”之间取舍。
晚上,机场停机坪的风很硬,乌克兰代表团把厚厚的文件塞进黑色公文包,快步上车,车门合上,人影低头刷着手机屏幕。下一程,他能从华盛顿带回一件真能改变战场节奏的东西吗?
配资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