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没有想过,一辆没有空调、百公里油耗近10升的笨重轿车,曾经是中国权力地图上的“移动坐标”?
这辆车就是伏尔加——苏联高尔基汽车厂的代表作。它不是红旗那样的国宾礼器,也不是吉姆那种高不可攀的象征,但它曾是体制内身份的硬通货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在中国,能坐上黑色伏尔加的人,至少是正军级干部。副职只能用其他颜色,而野战军军长都得靠边站,配车是华沙或上海760。在地方系统里,省厅级领导才能拥有它的使用权。那时候,车头立着一只小鹿标,仿佛在无声宣告:这不是普通的交通工具,而是等级秩序的延伸。
我曾听长辈讲过一个细节:单位旁边一所学校的书记和院长各有一辆车,但都不是伏尔加——书记开的是缴获的美国福特,院长开的是法国雷诺,都是解放战争的战利品。而伏尔加,则要等到八十年代才逐渐从高层往下渗透。到了1986年,乡镇大院里出现一台伏尔加,已经算得上“高档配置”。那时局级干部开始换乘桑塔纳,20万一台,相当于今天几百万的购买力——可即便如此,伏尔加依旧有它的分量。
真正开过它的人才知道,这车有多“实在”。车身宽大厚重,钢板后减震,跑在碎石路上稳如老牛。虽然最高时速也就100公里出头,但在没有高速路的年代,足够横穿半个省。更夸张的是内部空间,九个人挤进去都不觉得太憋屈。安全性也让人安心,油门踩到底也不会发飘,前后电镀保险杠硬得离谱——有一次司机差点追尾,车头蹭上货车厢角,砸出个排球大的坑,钣金工拿八磅锤都敲不动,最后靠千斤顶才复原。
可它也有毛病。后重前轻,过搓板路时左右摇晃,速度快了像在跳舞,吓人得很。冬天暖和,夏天却热得像蒸笼,没空调的日子全靠开窗扛着。油耗也不低,百公里9.6升听着不多,但对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来说,可不是个小数目。
到了九十年代,伏尔加终于走进民间。我家亲戚九十年代初花不到两万买了辆二手伏尔加,三天两头坏,修车成了家常便饭。可就算这样,出门一趟,街坊邻居还是投来羡慕眼光——有车本身就是面子。深圳的出租车公司甚至短暂试水过伏尔加,集中在1993到1994年间,但很快就被丰田、蓝鸟、大众这些更可靠的新面孔淘汰。88年它还算体面,比上海牌更有排面;等日系德系全面进入,它的时代就彻底翻篇了。
如今回看,伏尔加早已退出历史舞台,连同它所代表的那个按级别配车的封闭体系。但我们是否真的告别了“座驾即身份”的逻辑?今天的新能源豪车排队进入机关大院,车牌数字也被赋予特殊意义——我们换掉了车型,可还在意座驾背后的符号意义。技术在进步,人心的尺度,变了多少?
配资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