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牛市来了先抢券商股”——这话听着耳熟不?现在A股港股一涨,一群人又在券商股门口排队,跟2015年那会儿一模一样。但哥们儿,先别急着往里冲,2015年那波赚翻的人,当年都是这么想的:“别人贪婪我恐惧,别人追券商我抄底互联网金融”。你猜怎么着?证券2015年涨了3倍,同花顺涨了30倍,差了10倍!现在又有人喊“券商是牛市旗手”,我真想把2015年的k线图甩他脸上:旗手?那互联网金融股当年就是开火箭的!
一、2015年牛市:券商股在互联网金融面前,就是“弟弟”
2015年那波牛市,现在想起来都魔幻。那会儿广场舞大妈都在聊“杠杆”,卖菜大爷手机里装着五六个炒股APP,连小区保安都知道“高送转”能赚钱。但要说最魔幻的,是涨幅榜前排站着的,根本不是中信证券、这些“正规军”,而是一群名字带“互联”“金融科技”的“野路子”。
先看数据,别眨眼:
同花顺:从2014年7月到2015年6月,复权后股价从11元干到182元,一年30倍!那会儿你要是拿10万块买它,年底就能换辆X5。
东方财富:同期从9元飙到103元,不算高送转都10倍,算上复权直接20倍!比你隔壁老王炒房赚得还猛。
银之杰:15元涨到147元,十送十高送转一除权,散户以为“股价腰斩变便宜”,结果又被炒一波,复权后20倍!
赢时胜:名字听着像搞体育的,实际上搞金融软件,复权后15倍!
再看看传统券商:中信证券2015年从12元涨到38元,涨幅3倍;华泰证券从10元涨到30元,也就3倍。跟30倍比,简直是骑自行车追高铁——连尾气都闻不着。
为啥会这样?2015年那会儿,中国刚经历“移动互联网爆发期”,智能手机普及率从30%蹦到70%,支付宝、微信支付刚火,大家觉得“互联网+”能颠覆一切:互联网+出租车=滴滴,互联网+零售=淘宝,那互联网+金融呢?必须是下一个风口!
传统券商当时在干啥?还在靠线下营业部拉客户,客户经理天天打电话:“哥,开户送桶油不?” 互联网金融股呢?同花顺直接搞手机炒股APP,装机量第一,牛市来了用户数从1000万飙到5000万,广告、增值服务收入坐着火箭涨;东方财富有股吧(中国最大股民社交平台),天天基金网卖基金,自带流量Buff;更绝,蹭上“互联网金融+票据信息化”概念,加上高送转炒作,股价直接上天。
最骚的是“高送转”这个套路。2015年这些互联网金融股特爱搞“十送十”“十送十五”,比如银之杰15元时十送十,股价变成7.5元,散户一看:“嚯,7块多的股比15块便宜!” 实际上总市值没变,但散户就吃这一套,觉得“股价低=门槛低=能涨”,疯狂买入,股价又从7.5元涨到73元(复权后147元)。你说这是不是“明牌割韭菜”?但架不住当时大家都信啊!
二、别被“高送转”骗了!2015年的“财富密码”,现在还能用吗?
说到这儿,估计有人问:“高送转不是送钱吗?股价变低了啊!” 兄弟,咱掰开揉碎了说:高送转就是把一张100块换成两张50块,钱没变,股数变多了,总市值一分没加。但2015年的散户不管这个,就觉得“10块钱的股比100块的便宜”,宁愿买1000股10块的,也不买100股100块的。
这就给了主力炒作机会:先拉股价到100元,然后宣布“十送十”,股价变成50元,散户冲进来;再拉到100元,又“十送十”,股价变25元,散户接着冲。2015年银之杰两年两次十送十,股价从15元(复权前)炒到147元(复权后),本质就是利用散户的“低价幻觉”反复收割。
但2015年的“财富密码”,现在还行得通吗?你要是还抱着“找个高送转互联网金融股就能翻20倍”的想法,那我劝你先看看银之杰后来的走势:2015年最高147元,2018年最低3元,98%的人被埋在山顶,现在股价还在10元徘徊——当年追高的人,现在孩子都上小学了,股票还没解套。
为啥不灵了?时代变了啊!2015年那波是“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”,现在是“合规为王”。2015年后P2P爆雷、现金贷被查,监管层给互联网金融套上“紧箍咒”:搞支付要牌照,搞征信要备案,搞证券业务得有券商牌照。银之杰当年搞的“票据信息化”后来被查出违规,赢时胜的“金融软件”业务增速放缓,没了“野蛮生长”的土壤,股价自然跌回原形。
而且现在的互联网金融股,早就不是2015年的“小甜甜”了。同花顺、东方财富成了巨头,用户数见顶(炒股软件就那么多人用),业绩增速从100%降到20%;传统券商也开窍了:华泰证券搞“涨乐财富通”,线上开户占比90%;中信证券推“信e投”,AI智能投顾比互联网公司还溜。互联网金融的“差异化优势”?早就被传统券商追平了。
三、2025年若来牛市,互联网金融还能买吗?得看这3个“硬指标”
现在A股港股又开始蹦跶,有人说“新一轮牛市来了”,又有人在券商股门口排队。哥们儿,别慌,2015年那批赚翻的人,当年也是这么想的:“别人都追热门,我偏要找被低估的‘潜力股’”。那现在互联网金融还能不能当“潜力股”?得看3个硬指标,缺一不可。
第一,有没有“真业务”,别光蹭概念2015年银之杰涨20倍,靠的是“票据信息化+互联网金融概念”,但2024年它的年报显示,金融信息化业务收入占比不到30%,大部分靠卖房产(没错,它后来转型搞房地产了)。这种“挂羊头卖狗肉”的,牛市来了也涨不动。
反过来,东方财富就不一样:它有西藏东方财富证券牌照(正经券商),天天基金网(基金销售龙头,2024年卖了1.2万亿基金),股吧(流量入口),2024年净利润280亿,同比增35%——这叫“真刀真枪搞金融”,业绩实打实,牛市来了交易量涨,它的佣金、基金销售收入跟着涨,股价自然有支撑。
第二,能不能吃到“新风口”,别守着老本行2015年的风口是“移动互联网”,现在的风口是“AI+金融”“量化交易”。同花顺2024年砸了15亿搞AI炒股软件,能自动生成研报、智能选妃(选股票),付费用户数同比增50%;东方财富搞“AI投顾”,帮散户自动调仓,2024年增值服务收入涨了40%。这些才是“踩着新风口”的主。
反观有些互联网金融股,还在啃2015年的老本:卖炒股软件、搞广告推广,业绩跟股市活跃度强相关(牛市赚翻,熊市亏惨),但没新故事可讲,涨起来也没后劲。
第三,估值别太高,小心“接盘侠”2015年同花顺涨到182元时,市盈率(PE)高达300倍,意思是“按当年利润,300年才能回本”——这不是投资,是博傻。现在同花顺PE才40倍,东方财富PE35倍,跟2015年比,估值不算离谱,但也不便宜。要是你现在追一个PE200倍的“伪互联网金融股”,那跟2015年追银之杰的人没啥区别,都是给主力送人头。
四、给2025年股民的一句大实话:牛市赚钱,靠的是“反共识”
2015年牛市结束后,我见过一个老股民,他2014年拿50万买了东方财富,2015年最高涨到1000万,但他没卖,后来跌到200万才割肉。他跟我说:“当时总觉得‘互联网金融能颠覆世界’,结果忘了‘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’。”
现在要是有人跟你说“互联网金融能再涨20倍”,你先问他:“这公司靠啥赚钱?合规吗?估值贵不贵?” 要是他说“不知道,反正概念火”,那你赶紧离他远点——2015年的教训还不够吗?
但你要说“互联网金融彻底不能买”,也不对。东方财富2024年净利润280亿,增速35%,现在PE35倍,牛市来了交易量翻倍,净利润可能涨到400亿,PE降到25倍,这种“业绩稳、估值合理”的龙头,涨5倍没问题;同花顺靠AI炒股软件打开第二增长曲线,业绩弹性大,涨10倍也有可能。
关键是啥?别跟着大众走。2015年大众追券商,你买互联网金融;2025年要是大众追AI芯片、追新能源,你不妨看看“被低估的互联网金融龙头”——记住,牛市赚钱的核心,永远是“别人贪婪我恐惧,别人恐惧我贪婪”,但前提是:你得知道自己贪的是“价值”,不是“泡沫”。
最后送大家一句话:2015年的互联网金融股,像20岁的小伙子,能跑能跳但不稳;2025年的互联网金融龙头,像40岁的中年人,跑得慢但稳当。想赚快钱?可能不如2015年;想赚稳钱?龙头股还是有机会。至于是不是能翻20倍,别做梦了,这年头,能翻5倍就该偷着乐——毕竟,股市里活得久的人,从来不是靠“赌翻倍”,而是靠“不犯错”。
现在,你还要去券商股门口排队吗?
作者声明:作品含AI生成内容
配资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