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说集《世说新语》里有句经典名言,叫「花开生两面,人生佛魔间」。意思是说,人性具有两面性,善恶并存,如同花朵的两面,一念之间,可以成佛,也可以成魔。
从人性来看,每个人都是,一半魔,一半佛。当你牵扯他人利益,事关他人温饱,甚至危及他人生死时,人就会展现魔的一面,以恶示人。当所有人都挣得盆满钵满,衣食无忧,相安无事时,人就会展现佛的一面,以善示人。
人性本无善恶之分,世间也无绝对的好人与坏人。你强了,身边全是好人;你弱了,看到的都是坏人。
演员黄渤,出道前,在酒吧驻唱,因外形不出众,饱受冷眼和排挤。演出时,在舞台上被观众随意调侃,剧组工作人员敷衍以对。
转型做演员后,四处试戏,屡次碰壁,还被导演公然嘲讽「长相不适合当演员」。周围人不加掩饰的轻视和怠慢,让他感受到的全是「恶意」。
直到出演电影《疯狂的石头》爆红,成了全剧组的「票房保障」,身边瞬间挂满笑脸,剧组人员贴心周到,合作方主动示好,曾对他百般刁难的同事,也开始阿谀奉承,世界突然温柔起来,所有人都成了好人。
展开剩余64%这就是人性善恶背后,所折射出的价值镜像。当你弱小时,人们就会暴露出内心的恶,以欺负低成本的弱者,来满足身心匮乏的优越感。
而当你强大后,资源与能力的加持,迅速形成利益引力,曾经的「坏人」趋利而来,也会毫不吝啬地展现善意。
黄渤的故事,照见了个人际遇的转变路径,也展露出社会互动的底层逻辑——在利益交织的现实中,人性表现,从来不是非黑即白,而是随着价值天平的倾斜不断流动。
只有看清现实,壮大实力,才能拥有无穷力量,重塑人际生态,化风霜为星光。
当然,「好人」与「坏人」的角色转变,不仅跟价值有关,也跟环境有关。向善的环境,会激发善念,向恶的环境,也会激发恶念。
著名眼科医生陶勇,从医期间,一直抱着「救死扶伤」的信念,为病人排忧解难。他曾帮助过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,眼患白内障,患者父亲为了给孩子治眼睛,卖掉家里的地、房子,不上班陪着女儿到处求医,即便生活到了穷困潦倒,举步维艰的地步,也从未放弃一线希望。
然而,就是这样一位父爱如山的父亲,陶勇却亲眼看到他在医院偷别人的钱。过了几天,这位父亲再次带着女儿到医院复诊,遇到一位老太太上楼梯摔扭脚了,他二话没说,立马背起这位老太太跑到急诊室帮助就诊。
鲜明的对比与讽刺,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百姓,集善恶于一身的真实写照,这也说明「善恶共存,不容分割」的人性本质。
很多时候,我们评判一个人的好与坏,都是站在一个生活安定,有经济保障的基础上做出的。站在向善环境,去评判向恶环境的人性,没有任何意义。
试想有一天,你到了穷途末路、无依无靠,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的人生窘境,真的可以做到「廉者不受嗟来之食」吗?在求生本能的驱动下,想必绝大部分人都做不到。
人性,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,常常在善恶之间摇摆不定,如同佛魔交战的战场。我们所看到的好坏对错,不过是人性博弈的结果。
弘一法师说:「一念起,万物生;一念灭,万物寂。」这句话道破了意识与世界的微妙关联。
每一个念头都是一粒种子,落入人心,生根发芽,再化作言行,塑造着我们的世界。正所谓:心念决定言行,觉悟净化心灵。
在人性善恶交织的永恒博弈中,实力是抵御恶意的盾,正念是穿透迷雾的矛。
要想让「善念」占上风,只有壮大实力,保持正念,才能在纷繁世界,守住内心秩序,寻得安宁归处。
END
发布于:山东省配资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