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|文人
所有内容皆有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中及末尾
北约(NATO)作为冷战后最具影响力的军事联盟,其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,作为北约的“领头羊”,美国的态度往往直接塑造着这一组织的战略方向,近日一则重磅消息却让国际社会瞠目结舌,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北约峰会上明确要求删除联合声明中的反华内容。
这一出人意料的举动,不仅打破了北约近年来逐渐“东移”的势头,更引发了外界对特朗普意图的广泛猜测,这可能是特朗普为9月3日访华参加阅兵仪式铺路的前奏,究竟是什么促使特朗普做出如此的转变?
特朗普力推“去反华”
2025年6月26日的北约峰会成为全球关注焦点,但这次并非因为其强化了军事部署,而是因为特朗普的一次“逆流而动”,特朗普在峰会期间强硬要求北约成员国修改联合声明,剔除所有涉及“印太”及“反华”的表述。
结果今年的声明仅有400字,与拜登时期动辄5000字、将中国列为“系统性挑战”的冗长篇幅形成鲜明对比,更令人意外的是,在俄乌冲突持续胶着的背景下,声明对俄罗斯的提及也仅寥寥数语,仅将其称为“重大安全威胁”,而非此前的“敌对势力”。
北约内部人士透露,特朗普的态度异常坚决,甚至以减少美国对北约的资金支持为筹码,迫使盟友妥协,表面上看,这似乎是特朗普对中国的“示好”,但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复杂的算盘?要解开这个谜团,我们不妨从北约的角色变迁说起。
北约诞生于1949年,其初衷是对抗苏联的扩张威胁,冷战结束后,北约并未“寿终正寝”,反而通过东扩不断巩固在欧洲的影响力。
可进入21世纪,随着俄乌冲突的爆发和亚太地区的崛起,北约的战略重心开始摇摆,拜登政府主导下的北约迅速介入俄乌冲突,大量军事援助流向乌克兰,使其成为与俄罗斯的“代理人战争”前线,三年过去,战事仍未平息,北约的资源和意志都面临考验。
同时“北约亚太化”的声音逐渐升温,前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曾推动与日本、韩国等国的合作,试图将北约的触角伸向东方。
2023年北约首次邀请亚太国家参与峰会观察员活动,释放出明显的战略信号,然而特朗普的上台却为这一趋势按下了暂停键。
对华示好背后的多重考量
特朗普要求北约“去反华”的举动,外界普遍解读为中美关系缓和的信号,但细究之下,这一决策可能包含多重动机,从经济角度看,美国在关键领域对中国依赖加深,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(USGS)数据,中国控制着全球约60%的稀土生产,而美国90%以上的稀土进口依赖中国。
贸易战以来,美国试图“脱钩”,却发现工业供应链的断裂代价高昂,特朗普显然意识到,与其继续对抗,不如寻求缓和,为美国经济争取喘息空间,北约内部的裂痕也可能是推手,多年来特朗普对北约盟友的防务开支不满,多次威胁“退群”。
他上台后提出将盟国军费提升至GDP的5%,远高于当前的2%目标,这一激进要求让欧洲国家叫苦不迭,若北约再将精力分散到亚太,不仅难以应对俄罗斯的压力,还可能进一步削弱联盟凝聚力,特朗普此举,或许是想让北约“回归本位”,专注于欧洲事务。
特朗普的个人风格也不容忽视,他以“交易型外交”著称,擅长通过出人意料的举动制造谈判筹码,此次“去反华”,可能是在为与中国的高层互动铺路,而外界猜测的9月3日访华计划,又是否真有可能成行呢?
特朗普的“示好”引发了一个大胆猜想,他可能计划在9月3日访华,参加中国阅兵仪式,如果这一猜想成真,那将是继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,中美关系的又一历史性时刻,中国近年来多次通过阅兵展示军事实力与国家自信,就像2019年的国庆阅兵震撼全球。
而特朗普作为一位重视“场面”的领导人,或许会被这一盛况吸引,更重要的是,若中美能在阅兵期间实现元首会晤,将为双边关系注入稳定剂。
可这一前景并非坦途,国内政治是特朗普的最大掣肘,美国国会中的对华鹰派势力强大,任何“示弱”举动都可能被攻击为“软弱外交”。
此外台海、南海等敏感议题仍是中美间的雷区,中国近年来在南海的岛礁建设已形成完整防御体系,而美国军舰的“自由航行”行动频频受阻,这些分歧若无法弥合,访华计划恐成泡影。
特朗普的决定不仅关乎中美,也将重塑北约与全球秩序,过去几年,北约在美国的推动下逐渐“全球化”,试图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。
但特朗普的“美国优先”理念,显然更倾向于收缩战线,如果北约放弃“亚太化”,其重心将重新聚焦欧洲,俄乌冲突的解决或许迎来转机,中国在亚太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巩固,东盟国家可能加速向中国靠拢。
总结
特朗普要求北约删除反华内容的举动,既是中美关系缓和的信号,也可能是其重塑美国外交战略的一步棋,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北约内部的矛盾,也为全球局势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。
无论9月3日访华是否成真,中美间的博弈都将进入新阶段,面对复杂的世界,合作与共赢仍是破解困局的钥匙,希望这一意外转折,能为动荡的国际局势带来一丝曙光。
信息来源
新浪财经 中东冲突并未让特朗普收缩印太战略
新华社 观天下·北约|北约领导人讨好特朗普 “团结”呼声掺杂音
配资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